当前位置: 首页 > 专题 > 正文

丹阳延陵镇和丹徒槐荫村的“董永传说”

2022-03-18 15:16:37来源:镇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

“董永传说”在我国民间脍炙人口,流传广泛,最早可见西汉刘向编写的《孝子传》,东汉时又出现在山东武梁祠的画像石中。此后,三国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之一曹植创作的《灵芝篇》和东晋时志怪小说鼻祖干宝撰写的《搜神记》,以及元代学者郭居敬编录的《全相二十四孝诗选》和明代文学家洪楩编印的《清山堂话本》等典籍中都有记载,它们均弘扬了我国古代儒家的“孝道”伦理思想,而其中的《搜神记》因为情节完整,“孝道”主题突出,而一跃成为两千多年来“董永传说”嬗变和文学移植的母本,对后世影响深远。

民间传说,即人民大众创作的口头叙事文学,它由历史人物和地方风物等有关故事组成,是以口头方式讲述生活中各种各样事件的散文叙事作品,传说中的人物和情节一般都有着一定程度的超现实因素,其故事大多呈现出传奇和鲜明的地方与民族,具有教育和娱乐功能,这在“董永传说”中尤为明显。

该传说讲述了董永与七仙女的男女情缘,自汉代以来历经各个历史朝代的发展演变,不断在民众的口耳相传中与百姓生活相融合而风靡神州大地,由于民众的情感渗透和口碑附会,各地区在传播这个兼具了本地特色的故事的同时,又留下了有着鲜明特征的地方风俗以及与董永身世相关的文物、碑碣、村落、地名等风物遗迹。

江苏镇江的丹阳延陵镇和丹徒槐荫村就是我国“董永传说”的发源地之一,而在两地流传着怎样的故事内容,它们又是以什么故事形式讲述的呢——

先说丹阳延陵镇:从前有个孝子董永,家境贫寒,老父病故后,只能向财主借钱“卖身葬父”,在去财主家做工的路上遇见了美丽的村姑,“求她做了自己的妻子”,俩人在财主家男耕女织,偿完欠债,双双返回延陵镇。这村姑是天宫中的七仙女,因同情董永遭遇才私自下凡,后被抓回天庭,产下一子,并设法送到人间给董永抚养。

而丹徒谷阳镇槐荫村(原属“上党镇”)的传说中则多了一些跌宕的生活细节:相传丹阳人董永为葬父而卖身给丹徒槐荫村傅员外家打工,天宫中的七仙女同情董永遭遇而私自下凡,并故意将董永拦在丹徒的槐荫村头欲嫁之,董永以家贫为由推辞,后又以没有媒人相推,七仙女只好施展法力请路边的老槐树说话做媒,才结为了夫妻。

由此可见,丹阳延陵镇和丹徒槐荫村是“董永传说”故事中不可割裂的两个地区,它们均起到了连接故事情节和推动情节发展的桥梁作用。它解释了丹阳延陵人董永前往丹徒槐荫村傅员外家打工的原因,因此,丹阳和丹徒在整个故事链条中是紧密相扣,互为一体的。

审视两地传说,能发现其中的主要差异:

第一,七仙女回天庭的地名不同。丹阳讲述了董永夫妇在槐荫村财主家打工,还完欠债,双双回到延陵,然后七仙女才被天兵天将抓回天庭;对此,丹徒有两种说法,其一和丹阳说法大致相似,所不同的是槐荫村的财主有了称谓,人称“傅员外”。其二董永夫妇还清债务后,“即将离开傅家之时,……天兵天将来抓七仙女,七仙女自知天命难违,便告别董永回天上走了。”也就是说七仙女不是从延陵,而是从槐荫村直接回天庭的。

第二,董永娶妻的方式不同。在丹阳传说中,董永是去槐荫村的路上遇到七仙女,并“求她做了自己的妻子”;而丹徒传说一波三折:“姑娘提出嫁与董永为妻,董永先以家贫,后以无媒相推脱,姑娘提出请路边一老槐树为媒”,这才结为了夫妻。

第三,两地各有互补的情节。在丹阳传说中,董永的儿子在著名道家代表人物鬼谷子开办的私塾里上学;丹徒没有这个情节,但出现了七仙女织绸缎的“织锦楼”。

此外,还存在一些其它的不同细节,但我们从中可看出丹阳和丹徒叙述的故事都侧重于自己的地域范围,这虽在情理之中但难免会出现情节上“你无我有,你有我无”的情境,而这些分散两地的情节就像一颗颗洒落在玉盘中的闪亮珍珠,将它们串联起来无疑就形成了一个情节生动完整、文化内涵丰富、地方特色鲜明的爱情传奇故事。因此,丹阳和丹徒两地应当是“董永传说”能够传承至今的重要立足点,该传说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精神上的愉悦,更多的是优秀传统文化对我们的滋养,正如“董永传说”给我们带来的“孝道”价值观。

关键词: 丹阳延陵镇 丹徒槐荫村 董永传说 流传在镇江两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