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快讯 > 正文

余秋雨在朋友家看到一套自己的藏书,朋友反客为主:你要看就借去吧!|环球微动态

2023-04-27 15:29:38来源:中国网三农

余秋雨在朋友家看到一套70年前的藏书,价值几万。认出来是从自己那借走,一直没有归还的。朋友却对余秋雨说,“这书你要看就借去吧,我没什么用。”

余秋雨家里的书房很大,书架直达壁顶,一架架连过去、围起来,造成了一种逼人身心的文化重压。这是余秋雨喜欢的。


(资料图片)

他的朋友也喜欢,经常愿意来他的书房坐一会儿,便是余秋雨在忙着自己的事儿,在书房里安静地坐一会儿也有不一样的感受。

一位朋友是外国旅游公司的经理,第一次走进余秋雨的书房愣住了,他静静地站在书房中间,把书房上下左右打量了一遍又一遍,然后突然说到“我也想搞学问了。”余秋雨听到,觉得他就是随口一说,没有太当回事儿。

一年后,他从另外朋友口中得知,这位曾经的旅游经理也张罗了一个像样的书房,经常跑书店。余秋雨不禁感叹:他可是行过万里路的人,没想到我简陋的书房,能对他产生如此大的冲撞。

作为学者,余秋雨是不喜欢自己的书被朋友借走的,生怕用到的时候找不到。但是,他又不想像有些人那样,在书房里写着“恕不外借”的牌子,觉得不符合自己的性格。他向来慷慨惯了,这样的事情做不出来。

他的朋友也大都比较放达,进了书房就爬上蹲下。他们还笑称:“我我们不是来看你的,是来看书的。”自己的藏书被朋友欣赏,余秋雨心里也是满心欢喜的。但是,总也伴随着担忧。总是会听到朋友说“这几本我借走了!”

他口头上答应得好,心里却在嗫嚅。一是担心急用的时候找不到,二是怕归还的时候,弄坏弄脏。三是怕借了就忘掉了,他相信朋友不是故意的,但是真的会遗忘。

一天,他看到朋友书架上一套《阅微草堂笔记》十分眼熟,取下一看,正是自己的书。朋友很大方地说“你要看就借去吧,我没什么用。”朋友是个非常豁达的人,绝对不会占别人便宜,显然是真忘了。

余秋雨想了一下,还是把书默默地放回去,心里想着就算是送给朋友了。后来,他又补充了新的版本。

他还有位朋友,自己藏书丰富,平时慷慨大方,却是个马大哈,很多朋友从他那里借书。有一天,他发现自己的书少了那么多,都是谁借走了也不记得。最后只能登报,让借过他的书的朋友们主动归还。

书房是文人的精神世界,是精神财富,藏书者就这样自得其乐,又担惊受怕地过着日子。然而,余秋雨又会有一种更大的担忧:我死了之后,这一屋子书将何去何从?

每一本书对于藏者而言,都是一个故事,当买书者的自然生命消逝之后,这些书就成了一种死灰般的存在,或者成了一群可怜的流浪汉。

学问不会遗传,就算是有自己的子女,也未必能接手长辈的藏书,父辈的藏书丰富,对于子女未必有用。

就算是捐赠给图书馆,图书馆不会设立单独的藏室,而是会散在大库中。个人藏书散入大库,哗啦一下就什么踪迹也找不到了。

中国文化有着强硬的前后承袭关系,但由于个体精神的稀薄,个性化的文化承传常常随着生命的终止而终止。

他思来想去,才明白书房的生命都是十分短暂的。藏书终将会散去,能谈得上延续的至多是自己写的书。

余秋雨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经典之作,他的作品中不得不提的就是《余秋雨中国文化四讲》:《文化苦旅》、《中国文脉》、《千年一叹》、《行者无疆》四本书籍,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瑰宝。

余秋雨老师的《文化苦旅》首次出版于1992年,它收集了余老师在20世纪80年代海内外讲学和考察过程中写作的散文作品,前面借书的故事也被收录在了这本书中。

这是余老师的重要散文集之一,全书主要分为两部分:一部分为历史文化散文,解读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;另一部分为回忆散文,讲述余老师自己的人生体会和启示。

《文化苦旅》不仅具有极高的知识性,也具有较强的可读性,成为启迪心智、关照生命的读物。这本书融会了余老师在历史、文化、哲学等领域的学养,为读者呈现了一个渊博而又通俗易懂的中华文化之旅。

《千年一叹》,则把脚步从中国文明走向世界四大文明遗迹,他亲自探访希腊、埃及、伊拉克、伊朗、巴基斯坦、尼泊尔等,是一部当代人心中的世界文化史。

《行者无疆》的脚步到了欧洲,据说在欧洲的中国旅人,背包里都有这本书。这三本书完成了余秋雨教授,对于世界三大文明的完整关注和记录。

《中国文脉》则是对于中国文明史的再次梳理,这一套书籍,堪称余秋雨30年来不懈的文化考察和人生思索的完美结晶。

余老师没有生硬地解释概念,而是在每一页里巧妙织入自己的生活体会和体悟,这使《文化四讲》不止具有传播知识的意义,更是一步步引领读者领悟文化中蕴含的人生哲理,发掘生活的意义所在,成为我们心灵进阶的良方。

总之,这套书以平易近人的笔调和通俗易懂的手法,向读者展示了世界文明的精髓所在。它值得每一位重视民族文化的读者进行系统深入的阅读与体悟。一套好书,可以成为我们心灵的终生伴侣,在茫茫人生旅途中指点迷津。

关键词: